顯示具有 (211~24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11~24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sb233 我心雖能透視彼此,但疏離也將隨之而來。


我心雖能透視彼此,但疏離也將隨之而來。

In heart's perspective the distance looms large.

=================================
我心雖能透視彼此,但疏離也將隨之而來。
明察秋毫,疏離冷漠悄然相逼。(易懂版)
明察秋毫之際,疏離冷漠相逼。(易記版)
In heart's perspective the distance looms large. (sb233)

本篇,我所看到的中譯,都讓我覺得不知所云(註1),只好在原文裡推敲找答案。對我來說,漂鳥集這樣的篇章很多,幸運地,這篇似乎找到了答案。

"loom large" 也作 "loom large on the horizon",通常指危險、威脅或令人擔憂的事,悄悄進逼或即將發生。(註2) 譬如 "The exams were looming large on the horizon." 是說 "令人擔憂的考試即將來臨"。

"looms large" 既然是指 "即將發生的,令人擔憂的事",那麼 "distance" 是什麼?為什麼會令人擔心呢?我認為 "疏離、冷漠" 是合理的解釋。distant (aloof) 可以作 "疏離冷漠" ,反義詞是 close "親密靠近"。

"perspective" 在此應作 "洞察力" 解才合理(註3),如 "keep one's perspective" 是 "明察事理" 之意。心的洞察力,眼的洞察力,人的洞察力,我認為是一樣的,就是洞察力。"心" 可以不用刻意去帶出來,因此,我把 "In heart's perspective" 就譯作 "明察秋毫"。

現在 "明察秋毫" 多用為讚詞,其實本義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並非讚詞。本譯的 "明察秋毫" 亦非讚詞,應不至於引起誤會。

對自己明察秋毫,可以鍛鍊自己成為藝術家,因為藝術的鍛鍊免不掉很龜毛地要求許多細節。對別人明察秋毫,可就友情親恩盡冷,疏離冷漠相逼了。我認為這是本篇的意思。

以我的理解,這篇是格言詩,這可能要讓那些欣賞此篇抒情之美的人失望了。漂鳥集另有一篇(sb193)與本篇有幾分類似,比較直白。

一顆全是邏輯的心就像一把全是利刃的刀,會讓使用它的手血流不止。
A mind all logic is like a knife all blade.
It makes the hand bleed that uses it. (sb193)


#
(註1) 諸如:
從心靈展望的觀點來看,距離更隱約地顯得遙遠了。(王道維)
在心靈的透視下,遠方之物將被放大。(卓加真)
在心靈的透視中,距離幽然顯出遼闊。(周仲諧)
在心的遠景裡,那相隔的距離顯得更廣闊了。(鄭振鐸)
在心靈透視裡,遠處的隱約反而顯得大。(水月)

(註2) http://idioms.thefreedictionary.com/loom+large

(註3) https://tw.dictionary.yahoo.com/dictionary?p=perspective

sb219 人是仁慈的,但人群是殘酷的。

人是仁慈的,但人群是殘酷的。

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


==============================
讀到一篇網文(註1),是由群眾心裡的角度觀察「反服貿」事件,其中引用了尼采的話:「瘋狂在個體中是稀有品,但在群眾間卻是常態」(註2)。這讓我突然領悟了漂鳥集的一句詩:

Men are cruel, but Man is kind. (Tagore, SB219)
人是仁慈的,但人群是殘酷的。(自譯)



這個自譯我有幾個心得。
[ I ], 集體意識形成的過程中免不了要簡單化和巨大化,當生生硬硬極簡化的教條衝擊到極複雜的人間百態,而當事者又自認為事關重大義無反顧,往往就會出現殘酷粗暴的行為。而這些殘酷粗暴的行為就是出自於一個個原本善良有禮的人。

[ II ], 儒家說「慎獨」,在人際關係、群己關係頻繁複雜的現代,「慎群」也變得很重要。

[ III ], 我也發現,鄭振鐸將此句譯成「獨夫們是兇暴的,但人民是善良的。」,我認為並無道理,甚至有些顛倒原意。

[ IV ], 參考諸家翻譯,都把 man 譯成「個人」,以對比men所譯的人群、群眾。我覺得「個人」有些過譯,「人」與「人群」已可清楚正確表達,而且更通順。

[ V ], A but B 和 B but A兩種說法,都是說A和B都成立,不過,前句強調B,後句強調A。我們用「有風但是不冷」「不冷但是有風」可以明白。原文直譯應作「人群是殘酷的,但人是仁慈的。」像是在說 "天天都看到殘酷的人群,但別忘了人是仁慈的" 。(背景也許是種姓壓迫?) 我大膽譯成「人是仁慈的,但人群是殘酷的。」像是在說 "平常看到人都很仁慈,但要當心變成群體的時候,可能會很殘暴"。 我覺得這才是我感受到的。或者,連but也不譯,也有其道理。

請漂友們指教。

(註1)【英國學費暴動與佛山無影腳】(http://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23142097)
(註2) “Madness is something rare in individuals - but in groups, parties, peoples, ages, it is the rule.”
~ Friedrich Nietzsche, Beyond Good and Evil
瘋狂對於個體,只是相對罕見的事情——而群體、政黨、民族、時代的瘋狂,那就是規則。
~ 尼采《善惡的彼岸:未來哲學的序言 (1886)》